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报告

中国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实践与思考

发布单位: 科研处 发布时间: [2017-05-12] 浏览次数:


报告时间:2017-05-25 14:00

报告地点:黄河路校区图书馆四楼国际会议厅         
报告人:王辉                  
主办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辉,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宁夏大学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所所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语委科研项目2项,文化部项目1项。出版《“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全球化、英语传播与中国的语言规划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理论与国别研究》(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西部外语》(上外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理论与国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等著作。

报告内容简介:
       语言政策与规划(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是国内外日益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一带一路”战略为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讲座主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官方语言谱系分类、主体民族语言、外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五个维度,梳理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状况;从语言立法、宏观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三个维度,梳理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的总体情况。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有53种官方语言,属于9大语系,语言资源丰富,语言状况复杂。沿线国家重视语言问题,语言使用和语言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大多数沿线国家都比较重视宏观层面的语言规划,通过显性的语言政策处理主体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相互关系及其使用。讲座也将对我国如何实施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战略提出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