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报告 [返回]

西方艺术史与当代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 2019-05-07 08:34:38 浏览次数:

报告时间:2019-05-13 10:00         
报告地点:国际会议厅         
报告人:孙晓昕                  
主办单位:图书馆         
报告人简介:
    孙晓昕,文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理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大连画院理论研究员、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代表性学术论文:《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优雅”艺术家形象》发表于《美术史与观念史》;《15、16世纪自画像中艺术家形象的转变》发表于《美术观察》;《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的“神性”艺术家形象解析》发表于《艺术评论》;《罗斯金美学对拉斐尔前派艺术的影响》发表于《美苑》。

报告简介:
    报告人以梵高和毕加索的作品为例解读《西方艺术史于当代文化自信》的报告主题,引导大家欣赏后印象主义与立体主义绘画。
    梵高,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画家。梵高的艺术充满了执着与热情,由于摆脱不掉的贫困与疾病,艺术成为他抒发深沉人类同情心的实际手段,正如他笔下的向日葵,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力。梵高的绘画风格受日本浮世绘影响很大,但是他的作品以线条抒发内心感受,传达自己的热情、恐惧或紧张。这与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抒发情感的艺术。自以梵高、塞尚等人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绘画开始,西方绘画开始了现代派历程。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代表画家,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1907年,毕加索的作品《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绘画的诞生。《亚威农少女》通过对物像的分解和重构,来组建新的空间关系,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传统提出了挑战。立体主义绘画从不同视角观察物像的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类似,散点透视的“移步换景”之法使得绘画可以表现宏大的叙事场景,可以按照画家的构思“重构”客观物象。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