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地点:腾讯会议ID:766 554 097
报告人:刘亚军、 何本钊、周凯翔
主办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报告人简介:
刘亚军,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瑞典Lund大学和Uppsala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化学系主任。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在光化学、光物理和光生物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动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模拟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为生物发光的理论计算和模拟。在J. Am. Chem. Soc.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多次应邀为相关领域期刊和丛书撰写综述。
何本钊,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英才高层次引进人才。2017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于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唐本忠院士(AIE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主要从事聚合方法学的开发及应用探索;发光材料(尤其是聚集诱导发光和化学发光)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相关研究。迄今为止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rog. Polym. Sci.、Adv. Mater.、Adv. Sci.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共40余篇,论文总被引次数2000余次,H因子24。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深圳市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目前担任Front. Chem.和Polymers期刊客座编辑。
周凯翔,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4年于兰州大学获得放射化学学士学位,2019于北京师范大学获药物化学与分子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前往斯坦福大学放射系分子影像中心(Molecular Imaging Program at Stanford, MIP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Jianghong Rao教授。主要研究用于疾病诊断的近红外荧光以及放射性分子探针。通过先导化合物筛选,化学修饰和生物性质评价得到的两个放射性药物在临床上完成超过一百多个病例与健康对照检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中一项专利成功完成技术转让。目前主要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成像,通过结合分子自组装,生物自发光,生物正交反应等手段用于生物成像及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等基金。
报告简介:
报告题目:计算化学方法简介及其应用举例
该报告主要针对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方向研究的研究生和青年老师,从大家熟悉的量子化学概念入手扩展到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介绍计算化学常用的理论方法并给以例证。随后举例强调在解决实际科学问题时,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大数据驱动型研究对计算化学的影响。最后以极简的方式和大家共同探讨化学学科的发展。
报告题目:发光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发光聚合物兼具高分子材料和发光材料的优势,已成为化学、材料、信息、能源、生物、医学等多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前沿热点之一。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新型发光聚合物的设计、高效合成以及性能调控等科学问题。针对这些关键科学问题,本课题组利用化学、材料及生物交叉学科手段,分别在新型聚合反应开发、新型发光聚合物制备、机理研究及应用探索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开发的新型聚合反应以及利用所开发的聚合反应制备新型发光聚合,并对发光机理研究及应用方面展开介绍。
报告题目:光分子探针构建及其免疫治疗成像应用
分子影像能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以无损伤的方式对人类和其他生命系统中发生的生物过程的进行可视化,表征和测量,从而能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如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代谢变化,实现在疾病发生前后的早期诊断、精准分类及动态监测疗效等目的。本次报告主要讲述利用化学分子(Fluorescent,bioluminescence and PET imaging probe )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免疫激活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