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及上半年日程安排
发布时间:2013-03-26 发布者:
董钦科
点击次数:次
2013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高教质量30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我校新学期工作布置会议精神,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推进专业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根据我校办学历史、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师范性,努力构建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继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布的新《目录》和新《规定》,重点支持与辽宁工业产业集群、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紧密衔接的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组织申报本年度国家级、省级专业建设项目;组织相关专业的学院做好教育厅开展的工学学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进而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明确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2.重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培育工作。完善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和教改项目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学术造诣精深、教学效果良好、成绩突出的名师领衔教学改革,引领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做好本年度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申报工作。
3.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要建立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1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开放课建设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本年度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切实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优秀教师公开课制度,会同校工会,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积极扶持、引导青年教师申报教改项目和精品课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辽宁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训;健全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激励机制,加大教学奖励力度,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创新,重点加强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建设,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成果上水平、上层次,提升教学研究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要调动一切资源,做好本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同时做好获奖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发挥成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全面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1.做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目录》中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等内容,紧密结合近年我校“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实践经验,认真规划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做好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期调研工作。
2.继续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做好2011年获批的博物馆学和教育技术学两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情况中期检查;召开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本科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3.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创新本科生导师工作机制,鼓励各学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合作育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一体化改革,把学校的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一体化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改革。
鼓励和引导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特点,采取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基于案例或项目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倡导“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演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进一步提高命题的科学化水平。
三、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
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建设,尽快发挥省级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准备申报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快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支持学院与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探索资源共享、成本共担、过程共管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2.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继续完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导,以实验室开放、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本科生自主科研立项为支撑,以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平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体系,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点做好2012年立项项目的检查、结题,以及本年度新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3.强化实践教学全程化管理,继续做好本年度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与评估工作,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积极推进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四、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发展
1.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学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一线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做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向省里争取经费支持,拟在辽南地区建立1-2个实验区。推进学校内部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鼓励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中青年教师到基础教育一线,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2.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搭建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做好立项建设的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积极申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3.提高师范生从师素质。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在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校外导师主要由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担任,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教学实践,树立教育理想与信念,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4.加强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继续开展教师教育“鸿宝论坛”系列报告,举办教师技能创新大赛。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强化校内自我评估,完善本科教学自评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做好教育部开展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准备工作;撰写2013年度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根据教育厅要求,开展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建设专业基本状态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加强对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测,主动接受师生、社会和专业机构多方面的监督,真正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
2.强化质量监控意识,形成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加强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组织好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开展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试管理等工作,抓好教学巡视和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一、继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布的新《目录》和新《规定》,重点支持与辽宁工业产业集群、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紧密衔接的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组织申报本年度国家级、省级专业建设项目;组织相关专业的学院做好教育厅开展的工学学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进而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明确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2.重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培育工作。完善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和教改项目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学术造诣精深、教学效果良好、成绩突出的名师领衔教学改革,引领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做好本年度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申报工作。
3.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要建立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1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开放课建设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本年度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切实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优秀教师公开课制度,会同校工会,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积极扶持、引导青年教师申报教改项目和精品课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辽宁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训;健全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激励机制,加大教学奖励力度,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创新,重点加强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建设,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成果上水平、上层次,提升教学研究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要调动一切资源,做好本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同时做好获奖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发挥成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全面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1.做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目录》中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等内容,紧密结合近年我校“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实践经验,认真规划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做好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期调研工作。
2.继续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做好2011年获批的博物馆学和教育技术学两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情况中期检查;召开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本科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3.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创新本科生导师工作机制,鼓励各学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合作育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一体化改革,把学校的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一体化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改革。
鼓励和引导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特点,采取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基于案例或项目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倡导“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演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进一步提高命题的科学化水平。
三、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
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建设,尽快发挥省级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准备申报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快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支持学院与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探索资源共享、成本共担、过程共管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2.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继续完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导,以实验室开放、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本科生自主科研立项为支撑,以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平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体系,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点做好2012年立项项目的检查、结题,以及本年度新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3.强化实践教学全程化管理,继续做好本年度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与评估工作,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积极推进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四、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发展
1.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学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一线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做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向省里争取经费支持,拟在辽南地区建立1-2个实验区。推进学校内部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鼓励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中青年教师到基础教育一线,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2.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搭建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做好立项建设的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积极申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3.提高师范生从师素质。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在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校外导师主要由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担任,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教学实践,树立教育理想与信念,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4.加强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继续开展教师教育“鸿宝论坛”系列报告,举办教师技能创新大赛。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强化校内自我评估,完善本科教学自评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做好教育部开展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准备工作;撰写2013年度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根据教育厅要求,开展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建设专业基本状态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加强对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测,主动接受师生、社会和专业机构多方面的监督,真正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
2.强化质量监控意识,形成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加强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组织好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开展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试管理等工作,抓好教学巡视和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上一篇:关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研究型课与双语课开课结果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2012年度辽师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及教学优秀评选结果的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