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及上半年日程安排(教学工作第684期)
发布时间:2016-03-04 发布者:
肖立莉
点击次数:次
2016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特别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教师教育特色为着力点,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为重,深化改革、协同育人,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提升能力、保障质量,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修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支撑培养目标有效达成。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确把握课程体系结构,科学设置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学分,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探索线上与线下、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开展应用型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和优秀教师等层次丰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为学生构建人人成才的通道。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根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分类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等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特色。认真做好15个参加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专业和3个参加新设本科专业评估专业的迎评促建工作,确保心理学、教育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等优势专业评价排名位居前列,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合格”成绩顺利通过新设本科专业评估。组织相关学院做好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专升本专业和小学教育中师升本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以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综合评价情况为依据,通过整合改造、减招停招等措施,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动态平衡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促进内涵提升
完善“校—省—国家”三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体系,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驱动,围绕专业、课程、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等方面,深入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途径和机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做好2016年省级、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总结、培育和推广高质量教改成果,重点部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工作。
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考试标准、形式、内容、方法和基础教育发展现实需求,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加强教师教育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改革立项研究;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和实习基地建设,深化UGS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成果;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五、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切实落实《辽宁师范大学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政策为引导,以专业为突破,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手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符合我校实际和满足学生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激励机制,更加重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意识普及和精神培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设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模块,在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设立专业创新课程,在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加强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校内外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训,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完成质量,加大对“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实现项目建设、竞赛实践、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一体化;探索建立面向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六、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推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面向校内教师开展专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继续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介绍、教学比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增加校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加大扶持和评估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完善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传帮带”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激励政策;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创设条件,培育氛围,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着力推进“互联网+”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成并使用校内信息化教学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进以“慕课”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课程的建设;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尝试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探讨。
七、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依据,细化、分解评估指标体系,找准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内部监测和外部相结合的,涵盖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校、院、系三级教育全程评价体系;完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加强自我评估,实现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坚持本科教学听课制度和教学秩序检查制度,加强听课反馈,严格教学纪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生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一、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修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支撑培养目标有效达成。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确把握课程体系结构,科学设置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学分,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探索线上与线下、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开展应用型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和优秀教师等层次丰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为学生构建人人成才的通道。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根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分类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等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特色。认真做好15个参加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专业和3个参加新设本科专业评估专业的迎评促建工作,确保心理学、教育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等优势专业评价排名位居前列,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合格”成绩顺利通过新设本科专业评估。组织相关学院做好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专升本专业和小学教育中师升本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以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综合评价情况为依据,通过整合改造、减招停招等措施,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动态平衡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促进内涵提升
完善“校—省—国家”三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体系,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驱动,围绕专业、课程、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等方面,深入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途径和机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做好2016年省级、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总结、培育和推广高质量教改成果,重点部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工作。
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考试标准、形式、内容、方法和基础教育发展现实需求,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加强教师教育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改革立项研究;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和实习基地建设,深化UGS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成果;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五、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切实落实《辽宁师范大学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政策为引导,以专业为突破,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手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符合我校实际和满足学生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激励机制,更加重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意识普及和精神培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设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模块,在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设立专业创新课程,在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加强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校内外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训,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完成质量,加大对“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实现项目建设、竞赛实践、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一体化;探索建立面向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六、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推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面向校内教师开展专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继续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介绍、教学比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增加校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加大扶持和评估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完善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传帮带”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激励政策;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创设条件,培育氛围,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着力推进“互联网+”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成并使用校内信息化教学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进以“慕课”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课程的建设;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尝试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探讨。
七、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依据,细化、分解评估指标体系,找准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内部监测和外部相结合的,涵盖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校、院、系三级教育全程评价体系;完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加强自我评估,实现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坚持本科教学听课制度和教学秩序检查制度,加强听课反馈,严格教学纪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生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附件下载
上一篇:关于开展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2013级师范生微格教学教室安排的通知